1960年5月9日13时45分,山西大同矿务局老白东矿15号井口喷出剧烈的浓烟和火焰,井口及周边的建筑物全部被摧垮,井架上的打钟房在顷刻之间燃起了大火,随后,16号井口也喷出浓烟,剧烈的冲击让井上和井下一片狼藉,建筑物设备倒塌,机器停止运行,当时井下共有905名干部和工人下落不明。事故发生后,工人们的亲属朝着井口狂奔而去,人们悲痛欲绝,一声声悲怆的哭喊声、求救声惊天动地。
在事故发生之后,救援队伍救护队员很快赶到了现场,中国人们解放军一千多名指战员和多个矿务局的救护队员也到达了大同。当天,毛主席听取了汇报,当晚11点多,周总理进一步了解情况后指示救灾小组不惜一切代价,毁矿保人。在经过14天的抢救之后,此次事故共造成684人遇难,其中有110人在井底现场爆炸着火后被焚毁。相关报告指出,此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老白洞矿煤尘明火、通风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隐患,这是因生产指挥中严重忽视安全锁导致的重大责任事故,是中外采矿史上最大的惨案。
尤其可见,当时的年代确实是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措施落后,管理不到位,所以造成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现如今煤矿安全问题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没从根本上杜绝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煤矿井下自动隔爆装置的投入应用,填补了利用纯机械结构抑制瓦斯煤尘爆炸这一科技领城的空白,装置本身无任何安全隐患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护了井下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目前,我国煤矿井下隔离和抑制瓦斯煤尘爆炸的方法一般采用在巷道支架上吊挂隔爆水袋。这种采用隔爆水袋进行阻燃防爆的方式有效性差,原因在于此种方法灭火介质的喷出距离仅为3-5米,灭火介质的悬浮时间为0.16秒,启动时间150毫秒,存在启动时间长、灭火介质喷出范围小、悬浮时间短的缺点。在面对煤矿井下爆炸时,时间就是生命,因此需要研发一种可快速的实现灭火介质有效喷发从而达到阻燃隔爆目的的装置。因此提出一种改进,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通过触发机构外置,触发机构设置在喷发储粉仓和高压储气仓的外侧,不占用喷发储粉仓的空间,提高了喷发储粉仓的空间利用率,可容纳更大体积的灭火材料。同时触发机构设置在外侧,便于后期维护,提高维修效率,便于对隔爆装置的有效性进行检查。改进了爆炸冲击波传播方向、活塞杆移动方向和灭火粉喷出方向一致,减小了高压气体的压力损失,提高了高压气体的利用率;通过活塞与活塞套筒实现未发生爆炸时对高压气体的封堵,在爆炸发生后,通过活塞移出活塞孔实现对高压气体的释放,同时利用活塞对高压气体进行分散,提高对灭火粉的喷出效果,使灭火粉在更短时间内布满巷道。
该产品的研制成功,对提升煤矿的安全科技水平、降低瓦斯煤尘爆炸危害、避免国家不计代价的抢险投入具有重要意义。